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客庄傳統臨街商樓崩毀 連署搶救張阿丁宅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2007年搶救行動開始時,張阿丁宅還維持不錯的外觀。(圖/許瑞君攝影;取自搶救張宅部落格)

NOWnews旅遊玩家/台北訊

屏東佳冬鄉的客庄聚落最美轉角的張阿丁宅,終於抵擋不住歲月風霜的侵襲,從屋頂開始崩落毀壞,地方人士發起搶救活動,以募款及連署搶救這座佳冬客庄聚落最具代表性的傳統臨街商樓建築。

張宅位屬佳冬客庄歷史聚落的空間核心地帶,自清朝即是人馬雜躂的冬根路上,東可遊賞佳冬縣定古蹟蕭家古厝及步月樓、蕭家洋樓與佳冬敬聖亭、西可臨 縣定古蹟西隘門與楊氏宗祠、南可接西邊路上的楊家祖祠、北可接羅家理學堂四進大夥房與湧泉池;周圍有傳統夥房群、左營福德祠等各式伯公、東柵門遺跡、北柵 門、洗衣場等,由聚落中心點的張宅,輻射出的客庄歷史聚落氛圍,形成結構緊密的客庄聚落人文景點。

加上日治時期興盛的啟南路老街上的楊友登洋樓醫館、碾米廠、腳踏車行、雜貨店、棉被店、理髮廳、面帕粄店等,整個佳冬與六根聚落,不止飄散著濃濃的客庄鄉情,更形成了佳冬人百年來的美麗家鄉回憶。

清朝時期河運運輸由南延伸至蕭家古厝位置,從蕭家古厝到冬根路一帶是清朝時期最熱鬧的商街交易地帶,約創建於1910年代的張宅,位處冬根路與西 邊路交界,以客庄聚落中少見的狹窄平面,建構傳統建築的雙層一堂二橫屋,並建有門樓,形成客庄傳統夥房屋的包圍氣象,獨特而細緻。其一樓為商用,二樓可居 住及置放貨品,類似傳統漢人街屋用途,但一樓的竹節書卷窗設計與二樓的居住功能,可知張宅不止具備商用功能,顯示客庄居民對於空間使用的勤儉與精確態度。

張宅因地利之便,見證了清朝冬根路商街交易的輝煌,對比於恢弘氣派的蕭家古厝、甚至是日治時期最新穎的空心磚建築--佳冬洋樓,張宅不只是佳冬唯 一一座雙層傳統建築樓房,更是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的臨街商樓代表。對於佳冬人而言,質樸傳統的紅磚建物,更是佳冬客庄聚落的常民文化代表 建築體,佳冬客庄歷史聚落的文化核心所在。

搶救行動發起人之一的永達技術學院建築系賴福林老師表示:「張宅建築本體就是代表常民文化。但是在特色上是其位置與記憶屬性,以位置而言這棟建築 位於巷弄之轉角處,符合所謂地標式之印象,在聚落資產地圖中扮演極重要之角色,若是消失會對聚落空間產生極大之空缺無法彌補。以記憶而言,轉角位置是住民 及外來者最容易記憶與懷舊之處,若不保存會對聚落居民之成長印記及參觀者之聚落印象,都會產生遺憾。」

由於張宅的產權屬於華南銀行所有,因此搶救行動的第一階段,將在雨季前,以籌募購回產權的行動為主,待購回產權,才能進行緊急搶修,進行後續第二 階段的修復與空間經營開放推動。佳冬地方人士期待此宅修復完成後,開放為佳冬地方文化的交流中心,並兼有推動佳冬觀光旅遊服務的效用。張阿丁宅募款帳號: 屏東縣茄冬文史協會 華南銀行佳冬分行813100143428。

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雨季前 搶救佳冬百年古厝/中國時報

 ▲年久失修的張阿丁宅,近期受到風雨侵襲、加速崩毀,昨日國小學童進行參訪時多覺得惋惜。(林和生攝)
 ▲年久失修的張阿丁宅,近期受到風雨侵襲、加速崩毀,昨日國小學童進行參訪時多覺得惋惜。(林和生攝)


  • 2011-04-09
  • 中國時報
  • 【林和生/屏東報導】

超過百年歷史的佳冬張阿丁宅,近年受到風雨侵襲、損壞情況越趨嚴重,加上房屋產權抵押給銀行無法進行維護,地方文史工作者盼能透過募款搶救行動,希望趕在雨季來臨前籌到足夠購回及修復的善款,計畫改建成社區營造中心。

位處佳冬客庄歷史聚落核心的張宅,東可遊縣定古蹟蕭家古厝及步月樓、西則臨西隘門、南可接楊家祖祠、北邊則是羅家理學堂與湧泉池,周圍還有東柵門遺跡、北柵門、洗衣場等歷史聚落,形成結構緊密的人文景點。

擁有絕佳地理位置的古厝,產權卻在屋主死後被後代拿去向銀行借款抵押,不僅內部無人整理看顧,連外牆、屋頂也抵擋不住近年來的颱風、暴雨而加速崩毀。

為此,地方文史工作者發起張阿丁宅搶救行動,發起人曾貴海表示,透過搶救古厝,不僅可保留一座歷史建築,對提升居民保留社區古建築的意識也有實質助益。

永達技術學院建築系教授賴福林也說,以記憶而言,張宅位於轉角的位置,是居民及外來者最容易記憶與懷舊的地方,若不積極保存將會留下遺憾。

茄冬文史協會理事長陳賜福表示,希望透過連署讓公單位聽到民眾聲音,盼趕在雨季前先修復古厝受損部分,接著將建築整理成為社區營造中心,提供遊客或鄉民更多的文化及旅遊資訊。

2011年4月12日 星期二

佳冬張宅搶救的急迫性/永達技術學院建築系賴福林老師

張阿丁家現況屋面已經坍落,其牆體主要為斗子砌,斗子砌的牆面內部填充材為土墼磚「很怕水」,若是今年雨季雨量集中又大時,大面牆壁坍塌的情況是可預見的。若是要預估他的殘留生命指數,如果今年颱風夠強的話,我想屋面應該撐不到明年,就算運氣好颱風不強,應該也撐不過明年雨季。牆面部分會跟屋面產生連鎖效應,屋面先壞的部位牆面會先壞,牆體壽命頂多再多延個1-2年就會坍塌,尤其張阿丁家是兩層樓之土磚牆,假如屋面坍掉雨水大量進入牆體,情況就很不樂觀了。所以要是沒有保護措施及搶修,我預估張阿丁家消失的時間大概頂多只有1-2年,最多不會超過3年。如過再來一次莫拉克,今年可能就會消失了。

搶救佳冬張阿丁宅行動聯盟/壹凸新聞

圖說:佳冬張阿丁宅再不搶救就會整棟毀壞。(記者廖銘瑞攝)
圖說:佳冬張阿丁宅再不搶救就會整棟毀壞。(記者廖銘瑞攝)

 【記者廖銘瑞屏東報導】曾經是屏東的古蹟之鄉—佳冬鄉的客庄聚落最美轉角的張阿丁宅,在各地歡騰慶祝建國100年之初,終於抵擋不住歲月風霜的侵襲,從屋 頂開始崩落毀壞!近三年來地方人士努力想保存張宅的努力又遭受嚴重打擊,這座佳冬客庄聚落最具代表性的傳統臨街商樓建築,已經到了再不搶救就會整棟毀壞的 危急狀態。

張宅位屬佳冬客庄歷史聚落的空間核心地帶,自清朝即是人馬雜躂的冬根路上,東可遊賞佳冬縣定古蹟蕭家古厝及步月樓、蕭家洋樓與佳冬敬聖亭、西可臨縣定古蹟 西隘門與楊氏宗祠、南可接西邊路上的楊家祖祠、北可接羅家理學堂四進大夥房與湧泉池;周圍有傳統夥房群、左營福德祠等各式伯公、東柵門遺跡、北柵門、洗衣 場等,由聚落中心點的張宅,輻射出的客庄歷史聚落氛圍,形成結構緊密的客庄聚落人文景點。

加上日治時期興盛的啟南路老街上的楊友登洋樓醫館、碾米廠、腳踏車行、雜貨店、棉被店、理髮廳、面帕粄店等,整個佳冬與六根聚落,不止飄散著濃濃的客庄鄉情,更形成了佳冬人百年來的美麗家鄉回憶。

清朝時期河運運輸由南延伸至蕭家古厝位置,從蕭家古厝到冬根路一帶是清朝時期最熱鬧的商街交易地帶,約創建於1910年代的張宅,位處冬根路與西邊路交 界,以客庄聚落中少見的狹窄平面,建構傳統建築的雙層一堂二橫屋,並建有門樓,形成客庄傳統夥房屋的包圍氣象,獨特而細緻。其一樓為商用,二樓可居住及置 放貨品,類似傳統漢人街屋用途,但一樓的竹節書卷窗設計與二樓的居住功能,可知張宅不止具備商用功能,顯示客庄居民對於空間使用的勤儉與精確態度。

張宅因地利之便,見證了清朝冬根路商街交易的輝煌,對比於恢弘氣派的蕭家古厝、甚至是日治時期最新穎的空心磚建築--佳冬洋樓,張宅不只是佳冬唯一一座雙 層傳統建築樓房,更是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的臨街商樓代表。對於佳冬人而言,質樸傳統的紅磚建物,更是佳冬客庄聚落的常民文化代表建築體, 佳冬客庄歷史聚落的文化核心所在。

由屏東地方人士與非營利組織共同發起的張阿丁宅搶救行動,經由發起人代表之一曾貴海醫師與地方非營利組織成員等討論後,將搶救行動流程暫訂於下,希望透過連署與搶救行動,能創造這棟房子的新生命!

目前由於張宅的產權屬於華南銀行所有,因此搶救行動的第一階段,將在雨季前,以籌募購回產權的行動為主,待購回產權,才能進行緊急搶修,進行後續第二階段的修復與空間經營開放推動。

發起人之一曾貴海醫師表示,搶救張宅的行動,乃是為了保存佳冬聚落常民文化與藝術價值的核心,透過搶救行動的推動,不只可保留一座歷史建築,對於提升社區居民對於社區古建築的意識十分有幫助。將張宅從即將毀滅的老房子,變成一座文化公共財。

永達技術學院建築系賴福林老師說,張宅建築本體就是代表常民文化。但是在特色上是其位置與記憶屬性,以位置而言這棟建築位於巷弄之轉角處,符合所謂地標式 之印象,在聚落資產地圖中扮演極重要之角色,若是消失會對聚落空間產生極大之空缺無法彌補。以記憶而言,轉角位置是住民及外來者最容易記憶與懷舊之處,若 不保存會對聚落居民之成長印記及參觀者之聚落印象,都會產生遺憾。未來,佳冬地方人士十分期待此宅能修復完成後,能開放為佳冬地方文化的交流中心,並兼有 推動佳冬觀光旅遊服務的功效,由地方非營利組織進駐經營,成為佳冬客庄最美麗的文化節點。

佳冬古宅坍塌 地方發起搶救/0410聯合報


屏東佳冬鄉的張阿丁古宅,屋頂崩坍,地方人士發起搶救行動。
記者林順良/攝影
屏東縣佳冬鄉老街的張阿丁古宅,為台灣早期商樓,今年初,紅瓦屋頂再也無法承受歲月摧殘,轟然塌陷,佳冬鄉出身的醫師曾貴海等人,已發起搶救行動,他們希望這座古建物,重「新」站起來。 張宅建於1910年,是清朝末期的商店,文史工作者許瑞君循跡追尋,訪問耆老,拼湊出「老街」榮景;當年的冬根、啟南街上,有著洋樓醫館、碾米廠、腳踏車行、雜貨店、棉被店及粄條店等,「就是古早時代佳冬人的生活圈。」
張宅以少見的狹窄平面,搭建雙層一堂二橫屋,並建門樓。許瑞君說,張宅是佳冬鄉唯一雙層傳統建築樓房,也是保存最完整、歷史久的臨街商樓。 永達技術學院建築系老師賴福林表示,張宅也代表著常民文化,因為張宅位在巷弄轉角處,應該就是當年老街的地標,在居民生活中,扮演著吃重角色。
許瑞君指出,張宅產權為華南銀行所有,已挺身救援的茄冬文史協會,規劃第一階段在雨季前,籌募經費購回產權,第二階段再進行修復,完竣後,開放為文化交流中心,並推動觀光旅遊服務。有意加入搶救行動者,可與茄冬文史協會聯絡08-8662009。
【2011/04/11 聯合報】@ http://udn.com/